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科技 >

“院士服务”改变我国产业发展面貌

时间:2024-07-09 09:17 来源:未知作者:小柒

  村里有了“无人农场”,企业掌握了核心专利技术,产业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检测标准……近年来,一场由中国科协发起的科技服务活动正在广西“开花结果”,一批批院士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和生产车间,为农民生计想对策,替产业转型找方法。《环球时报》记者来到广西,通过采访与观察,发现当地通过科技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起科技创新的长效合作机制。

  从“不了解”到形成专利成果

  广西贵港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材加工基地,当地不少人造板的生产企业过去面临着一个共同困扰——生产环节关键工序过度依赖人工进行木地板颜色、木板孔洞等缺陷分选,导致最终人造板的生产效率不高。

  得知这一行业共性问题后,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陈雪教授带着学会的专家团队,主动与企业沟通,提出解决方案,与企业共同攻克行业共性技术难题。“然而,当我们最初和企业介绍技术时,有些人可能认为空间科学技术过于高端,无法在贵港的企业落地;还有人会怀疑,一个小姑娘真的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吗?”陈雪说,为了让企业放心,她借助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平台的力量,在科协的引领下,搭建起了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桥梁。

  通过产学研合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团队与贵港汉邦木业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基于机器视觉的木地板外观质量智能检测分选设备,该项目形成了1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2项专利成果,预计可助推企业新增年产值2000万元,推动传统木材加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

  陈雪说,科技服务不仅能助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也给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新思路,“如果实验室的研究不结合产业实际应用,那么只是科学研究,很难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借助科创平台,也给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科技服务能够为企业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趋势以及创新方法,并且这种支持更加精准,更加贴合企业实际。”广西太阳纸业公司与中国造纸学会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飞正在合作研发醋酸级纤维溶解浆,该公司总工程师应广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项技术对于广西造纸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保障国家供应链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据了解,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广西行科技服务活动足迹遍布广西14个设区市,覆盖冶金、汽车、机械和电子信息等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和食糖、水果等6个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支持广西推进科技经济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服务是下乡和农民在一起

  在贵港市港北区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卷起裤脚,与当地农户在稻田里一起插秧,讨论农事。在这个水稻“无人农场”中,用手机就能够操纵无人驾驶的农机进行耕种和收获作业。推动粮食生产由机械化向智能化迈进,不仅作物产量增产2%-3%,生产成本降低5%-10%,同时还可24小时不间断作业,提高了农机利用率,节本增收效益显著。在罗锡文看来,科技服务就是要下乡下田,与农民在一起。“如果你不下乡下田,就无法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就无法找到创新的源泉和切入点,就无法切实解决农民的难题。”他表示,每年都要来广西多次,接下来要重点推动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

  广西是我国蔗糖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糖业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大部分甘蔗都种植在丘陵上,农机设备很难开展作业,影响生产效率。为了解决这一产业技术难题,罗锡文院士代表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与广西当地的农机设备生产企业、甘蔗种植企业,共建了广西农机产业院士专家协同创新中心,有效汇集人才、技术、项目等各类创新资源。“如果能提高甘蔗在丘陵地带的机械化生产水平,那么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会显著改善。”广西凤糖生化公司的农务部副经理莫勇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相信在学会专家的牵头下,能够攻克相关技术和设备难关。

  7月3日,“科创中国”广西行科技经济融合论坛在南宁举行,记者在大会现场看到,中国热带作物学会、中国茶叶学会等全国学会展示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由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研发的“桂热11号”木薯不仅深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欢迎,可帮助解决一些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相关成果还被国内外科研单位广泛应用,推动了世界木薯杂交育种技术的进步。

  科技服务非一朝一夕之功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是江苏、湖北等地农民重要增收致富渠道之一。在广西,养殖“反季节”小龙虾,很多虾农也有着同样的诉求,然而,种苗繁育、病害防治、养殖模式等问题挡在他们面前。对智囊团来说,找准服务对象需求、落实科技供给并非易事。中国水产学会通过“科创中国”项目了解这一情况后,收集了大大小小养殖对象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梳理成几个主要共性问题,并邀请外地的养殖专家以及广西当地的水产专家,上门“问诊把脉”,制定具体对策。

  中国水产学会副秘书长赵文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科技服务是一项长期工作,难题并非一时一次就能解决,并且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因此必须要保持科技服务的可持续性,要长期跟踪企业、老百姓的需求。赵文武认为,“科创中国”平台所建立的科技创新机制是一种双赢的、长效的机制,企业提出需求,科研工作者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攻关,相关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

  《环球时报》记者关注到,“科创中国”广西行活动不仅聚焦于解决实际的产业难题,还致力于通过科技力量服务于国家战略。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夏扬介绍说,在此次活动中,中国检验检测学会联合多家单位,建立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院士专家协同创新中心,接下来要对比研究我国与东盟在电动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领域的标准差异,以国际能力验证手段引导标准互认,推动广西产品更多走向东盟。

更多新闻

上一篇:中法天文卫星探测到多个伽马射线暴

下一篇:欧洲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阿丽亚娜6型火箭发射升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