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社会 >

视觉障碍的袁英实现愿望 终于“看”到了《我不是药神》

时间:2019-03-11 11:36 来源:网络整理作者:采集侠

  看电影是很多人的休闲方式,但对一些人来说,看一场电影,是一件遥远的事情。比如,48岁的杭州人袁英。

  今年春节前,我们收到了视觉障碍的袁英的求助,她表示想要“看”一场能跟得上话题的热门电影(详见2019年2月2日12版)。记者多方联系后却发现,对于视觉障碍人士来说,要“看”一部电影,真没有想象中这么容易。

  昨天下午,在浙江图书馆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在志愿者邓颖琳的讲解下,30余位视觉障碍人士,终于一起“看”了《我不是药神》的无障碍版。

  电影结束时,袁英告诉记者,她终于可以跟别人,好好聊聊这部电影了。

  一个小心愿

  “看”一场热门电影

  袁英先天视觉障碍,只能感光。她第一次看电影,是在2010年前后,很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无障碍电影”。

  那一天,在杭州图书馆里,杭州知名电台主持人雷鸣为他们讲解了电影《唐山大地震》。袁英被震撼了,她意识到,原来她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欣赏电影。

  今年春节前,袁英和钱报记者说了一个小心愿:“有没有可能,让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新电影呢?”

  为了满足袁英的心愿,让视障读者看一部电影,记者走访了杭州好几家影院。

  发现虽然2000年左右,杭州就有了为特殊群体进行电影放映方面的服务。但要实现无障碍电影常态化放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解说一部无障碍电影的背后,需要数月的时间来准备。

  最后,我们在浙江图书馆视障信息服务中心,找到了解决方式。

  他们一直有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今年1月初,他们就为视障读者们放了一部大热的喜剧片《西虹市首富》,现场来了20多名“观众”,都是视障信息服务中心的老读者了。

  浙图的工作人员和我们约定,3月开春的时候,他们和志愿者将为视障读者播放去年热度和口碑都爆棚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满足袁英这个小小的心愿。

  每排椅子之间的过道

  留得很宽

  电影下午才放映,但工作人员上午就开始忙碌了。

  原本摆放无障碍阅读设备的桌子,搬到了一边,归并成两排。椅子腾挪出来,一张挨着一张,摆成几排。每排椅子之间的过道,留得很宽,为了方便人走进走出。

  下午1点,穿着红外套的志愿者邓颖琳到了。她在滨江上班,中午12点才下班,匆匆扒了几口饭,就赶来了。

  “三八妇女节,公司放我们半天假,正好过来做活动。”邓颖琳说。

  邓颖琳,80后,江西南昌人。

  2008年来杭读大学,之后就留了下来。她学的是理工科专业,工作是现在挺时髦的互联网医疗,电影纯粹是兴趣。2014年,很偶然地接触到“无障碍电影讲述”后,她找到了兴趣与意义的最佳结合点。

  无障碍电影,需要讲述者将银幕上展示的场景或者发生的动作,通过旁白描述给听众听。这些讲述需要与电影台词无缝衔接,并且能推动剧情发展,让听众在即便看不到画面的情况下,也能了解到电影“演了些什么”。

  为了昨天的电影,邓颖琳准备了很久。

  讲完电影

  还补充了故事的背景知识

  《我不是药神》是邓颖琳讲述的第五部无障碍电影。

  电影开场的字幕部分,邓颖琳先进行了一段背景介绍——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片中提到的药物,是一种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药物。

  随着背景音乐的淡出,邓颖琳开始做画面的描述。

  记者特意戴上眼罩,和大家一起体验无障碍电影。邓颖琳的旁白大多是平实直白的陈述,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更多的,是在一些情节转折点,或者关键人物身份方面的交待,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电影。

  而离开了视觉经验的记者,之前看电影时没有留意到的部分,一个个跳出来。

  电影有许多时候采用的是同期声,因此在一些嘈杂的场景中,背景杂音的音量有时会盖过演员的台词,一下子听不真切。

  之前看电影时,没这感觉。因为我们能看到字幕,字幕进入大脑,自动脑补了信息,可以较为完整地理解影片。

  但对于视障群体来说,这部分缺失的信息,只能靠讲述者的语言去补足。

  在影片尾声,邓颖琳还补充了一个背景知识:为什么正版药这么贵。

更多新闻

上一篇:武汉一公司出规定 迟到15分钟捐款5元当“吃货基金”

下一篇:男孩掉进冰窟窿:生死一线间,他两次跳入冰水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