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社会 >

变味的“博物游学”:1万元加一个“学”字变3万

时间:2019-02-28 10:21 来源:网络整理作者:采集侠

近日,一则“在马达加斯加参加博物亲子游的团员涉嫌偷带变色龙被拘”的消息,引发舆论对“博物游学”的关注。对此,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博物教育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伴随而来的还有从业门槛低、逐利空间大、操作不规范等各种乱象,究其根本在于整个行业缺乏相应的标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所谓“博物游学”“博物旅行”,与普通观光旅游不同的是其知识属性。“概括来说,就是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记录、比较,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张劲硕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博物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他介绍,近五年来,博物旅行得以快速发展,背后是可观的利润空间。比如成本为1万元左右的肯尼亚之行,附加上认识动植物、夜晚观星等知识内容,其报价就要达到3万。这就使得很多机构蜂拥而上,造成整个博物游学市场鱼目混珠。

一方面,是从业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这其实是个门槛很低的市场。”张劲硕介绍,就拿认识动植物来说,用到的“分类学”知识属于科学研究非常前期的阶段,这就给了“速成教师”以可乘之机:拿上本野外生存手册和工具书,外出踩几次点,搜一下百度百科,就可以上岗带队。而在张劲硕看来,有没有经过专业科研训练对于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比如你讲述的知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来源是哪里等,都需要极高的专业度。”张劲硕以广泛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长颈鹿为例,之前科学家们认为长颈鹿只有一种,而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长颈鹿其实有4个完全不同的种类。“如果不是专业人员,可能就不会补充这样的最新知识。”

另一方面,是带队操作的规范性不一,这一点其实也与从业人员素质密切相关。“最直接的表现是以什么方式接触动物。”张劲硕历数了他所了解到的不规范操作,比如:有的领队在夜观动物时,会带着几十个孩子直接用手电筒照射猫头鹰眼睛;有的为了追求苇莺的拍摄效果,不惜破坏掉鸟儿赖以生存的芦苇丛;还有的不顾蝙蝠携带病菌的事实,带领小朋友直接用手触摸……“博物游学的目的本来是让人们观察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而有的游学却事与愿违,做出破坏自然的事情。”

张劲硕认为,要维持博物游学行业的规范性发展,除了依靠行业内自律、出台相关规范性措施,不断加强从业人员的再教育和再培训之外,国家层面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意见,明确相关的行业标准。他也呼吁更多的经过科学培训、具有科学背景的人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只有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才会更有活力。”(本报记者 牛伟坤)

原标题:变味的“博物游学”:1万元加一个“学”字变3万

值班主任:李欢

更多新闻

上一篇:赶紧去加油!明晚油价或创开年来最大涨幅

下一篇:寒假作业未完成可“打欠条” 专家:不建议长期推行

相关新闻